关灯
护眼

第四十七章 落红不是无情物

    夏家,中流砥柱的文官清流世家,文官能够成为世家,凭借的是历代夏家人过人的才识,稳重的性格,遍布朝廷内外的关系网,自第一代夏家家主凭借自己的实力登顶状元之位开始,就开始了六朝不倒的传奇。

    第一代家主面临的时代是城主制度刚刚稳定下来的时代,即位的第三位大华君主,史书记载为元成帝,国境初成,泱泱大国之势初起,这时候需要的是快速积累财富,百姓安,则国安,国富,则万事可有前进之法,元成帝深知城主制度看似稳定,实则是观望之中的假态,唯有让这四州二十四城看清楚大华中央的国力强盛,那些观望状态的城池才能慢慢老实下来。

    而如何让国库快速充盈起来,这就是最大的问题,无道昏君想要钱,自然是去户部,户部为了昏君的银子,自然要去剥削百姓,苛捐杂税,数不胜数,长此以往,民不聊生,国将不国,所以向子民们征收重税以求得银子的皇帝,毕将迎来口书笔伐。

    元成帝不会去做这种蠢事,他思前想后,终于想出一个办法,将重农抑商的政策适时放宽,并且开通了南北商线,建造驿站,保护商人安全,将“商”的作用发挥到最高,而商人利多,税款自然也多,他们越富,国家自然也会越富。

    南北商路的开通,不光使得大华本国的商人增多,连周边小国也常有商品流入,用从商家身上赚来的钱,元成帝大力发展军队,选拔武学将才,打造精良武器。一个武力强盛的国家,才能使得觊觎的目光露出胆怯,才能以雄狮之势,紧紧守着自己的国界,寸土不让。

    重商,重武,势必会一定程度上的轻农轻文,农民倒还好说,只要不交那么多税款,能让大家吃饱肚子,那皇帝就是好皇帝,只是剩下的这群感觉被“轻视”的笔杆子文官,就不是那么好打发的了,文官靠的本来就是一张嘴,一支笔,他们的自尊比命还重要。

    文武官的对立,在皇帝大肆封赏赵,沈两位将军为忠烈候与武安侯之后达到顶点,文官代表们以御史为首,弹劾武官的折子雪花一般散在皇帝的龙案之上,元成帝这时候才发现,自己的做法似乎将这群清高的读书人逼得太狠。

    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,有一个的折子却如同雨后青笋一般出现在面前,字字句句都是元成帝心中所想,只是不好说出来的话。

    这人,正是元成十六年间的状元,夏朔。

    夏朔在折子中言明,战国时代,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,分掌文武而柄。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,以廉颇为将,这是大家最为熟知的例子,而战国末年,以谋士与兵将互相斗争为常态,最后灭亡的,均是有将无谋者,或是有谋无将,唯有我大华先祖,以先祖智谋,辅以良兵强将,最终问鼎天下。

    由此可知,当朝廷成为文官的天下或者是武官的天下之时,那么偏差就很容易出现,只有将相和,帝贤明,方能成就一番伟业。

    这个折子站在文官的角度,阐明了文官的不当之处,也适时提醒了元成帝过度的提拔武官造成了不均衡局面,遣词用句不卑不亢,但是也未曾过度攻击武官,让元成帝看的心情舒畅,他本就不是听不得谏言的皇帝,自然将夏朔拎出来好好加奖了一番。

    这是夏朔的出头之战,打的异常漂亮,之后皇帝对夏朔青眼有加,将他提拔为太子太傅,并同任翰林之职,之后夏朔教导太子,并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子,这是他在在朝廷的第一批拥护者。

    元成二十九年,皇帝身体出现问题,因早年为避免夺位祸事,元成帝定下规矩,唯有后所出嫡子,方能为帝,所以太子并不受皇帝猜忌,因身体的原因,皇帝便将国事交由太子,自己退居二线,夏朔也因为是太子的恩师水涨船高。

    他懂得含锋之义,太子即位,号元丰帝,以文官之首位置相许,夏朔却婉辞,并入驻弘文馆,做回教书育人的本职。

    元丰帝感念夏朔品质高洁,允夏朔以帝师之尊,不必跪拜天子,一时间,夏朔成了大华上下文人楷模,莘莘学子的神明。

    夏家的荣耀由此而始,夏家男儿必要攻读诗文,夏家的女儿一定是大方贤淑,满门清贵的传说由此传开,而夏朔本人年六十有五仙去,而他的学生却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已经成为了大华的中流砥柱,这些学生不光有寒门学子,也有世家公子皇商子弟,涵盖各个方面,夏朔的儿子夏昭才华虽不如父亲,却也属于翘楚,再加上有父亲的人脉在,很容易的将夏府的辉煌继续下去。

    有人说,夏朔虽然值得称赞,但是还未到顶端的程度,皇帝给予不用跪拜的荣耀太过,名不副实,让人怀疑,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一种说法,说是夏朔本人聪明绝顶,博览群书过目不忘,偶然在宫廷藏书阁之内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,因为这个秘密,才得到了皇帝的宠信和荣耀。

    而那个秘密,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,口口相传,但是没人知道究竟是真是假,传言中说,夏朔无意之间在藏书阁中发现了战国末期,赵国谋士相征所撰写的绝世奇书《国论》,相征出身乡野,却师从战国奇人辰星子,天文地理,五行八卦,排兵布阵无所不能,后期赵国败落,也与相征离开有莫大关系,无人知晓他为何之前襄助贫弱赵国,也不知晓为何在关键时刻,他又放弃了扶植多年的赵国王室,转而上了连山,成了第一代连山老人。

    这样一位奇人,留给后世的传说自然是不计其数,而《国论》正是其中之一,传言这部巨著耗费相征五十年心血,将国之起,国之中,国之末描写的详细无比,也有传言说这是相征与数名战国谋士一同编著,只因想要结束乱世,成就一个太平盛世,因着写书的人和这部书的内容,不管它是不是真正存在,每次谈起,都会引起轰动,当夏朔和这个传说结合在一起的时候,夏家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